新晋诺奖得主,竟是滞销书作家?国内一年只卖了400本?

导读《悠悠岁月》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以“无人称自传”的手法创作的自传作品。整部作品完全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口味,以埃尔诺...

《悠悠岁月》是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以“无人称自传”的手法创作的自传作品。整部作品完全采取第三人称的叙述口味,以埃尔诺自身的经历为线索,讲述了从1940年到2000年间法国社会的集体回忆,从香皂品牌、餐桌闲聊、流行音乐、电视节目到世界大事,完成了横跨60年的法国近代生活编年史。


特约撰稿人:Elino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编辑:凉三 xy

前段时间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了,获奖者是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这位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字实在有些陌生。

诺奖揭晓的那天晚上,各大书店立刻跑到自家的仓库使劲翻找,终于在已经积了不少灰尘的滞销书里头,找到了目前埃尔诺唯一一部被翻译成中文的长篇小说《悠悠岁月》。

这本书滞销到什么程度呢?据说这本书的中文版在2021年再版以来,一共就卖出了400本。

所以安妮·埃尔诺到底是谁?这位法国作家的冷门,其实只是对中国读者而言。在欧洲,埃尔诺的名字不说家喻户晓,但至少也是炙手可热。

出生于1940年的埃尔诺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在近五十年的时间里,她已经出版过二十多部小说,欧洲大大小小的文学奖也拿过不少,像什么法国的杜拉斯文学奖,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奖,西班牙的福门托尔文学奖,还有伍尔特欧洲文学奖和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国际作家终身荣誉奖。


话说回来,那本在中国书店的仓库里堆了好几年灰尘的《悠悠岁月》其实也很厉害,这部作品创作于2008年,在当年就获得了法国的杜拉斯文学奖,更是在2019年获得了国际布克奖的提名。这么说来,其实埃尔诺能拿诺奖,对欧洲的读者来说应该不是什么让人吃惊的事情。

那么安妮·埃尔诺到底是一位怎么样的作家呢?2022年瑞典文学院给她的颁奖词写道:“安妮·埃尔诺凭借着巨大的勇气和敏锐的观察力,揭示了阶级经历的痛苦,描述了羞耻、羞辱、嫉妒以及无法看清自己是谁的困境,她取得了令人钦佩和持久的成就。”


这个颁奖词听起来又严肃又拗口,翻译成大白话的意思就是,埃尔诺的写作很喜欢拿自己的个人经历说事儿,把自个儿的私人生活给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比如埃尔诺在自己的一个短篇小说《事件》里,把自己在1963年非法堕胎的经历给写了出来,不仅有让人脸红心跳的性经历,还把自己少女时期贫困而尴尬的家庭情况都给交代了。要知道,这部作品发表的时候,埃尔诺不仅是一个中学教师,还是一个官员的妻子。急得埃尔诺的妈妈赶紧出来声明,文学是文学,现实是现实,大家可千万别把小说里写的事情当真啊。可巧的是,《事件》刚好就是电影《正发生》的原著小说,这部电影还获得了202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

除了非法堕胎,埃尔诺还在自己的作品里写偷情的事情,也就是她自己作为一个小三和另一个男人之间的情感故事,甚至她毫不避讳地把自己最后被这个男人给抛弃了的耻辱和痛苦,也给写了出来。


小镇做题家的身份焦虑与无人称自传


埃尔诺很喜欢解剖自己的私人生活。


比如《一个男人的位置》,就是从女儿的视角,写她在诺曼底当杂货铺老板的爸爸,如何度过自己无奈而落寞的一生;比如《一个女人的故事》,讲的就是埃尔诺的母亲,这个坚强而深邃的女人,如何面对阿尔兹海默症的侵袭,向这个世界告别;还有《一个女孩的回忆》,其实就是埃尔诺自己的少女时代,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如何经历甜美的恋爱、羞涩的情欲还有背叛的痛苦。更别说还有其他或长或短的小说,基本上都是埃尔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剖析。


而这部《悠悠岁月》也不例外,完成这部小说的时候,埃尔诺已经68岁,某种意义上,这部作品算是埃尔诺的自传。

但是,不同于其他自传,《悠悠岁月》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无人称自传”的体裁。什么叫“无人称自传”呢?是这样,大家都知道,自传嘛,写的不就是自己这一辈子怎么过的吗,肯定要用第一人称啊,某年某月某日,我出生在哪里哪里,我的爸爸是谁,我的妈妈又是谁,这几乎是想当然的事情了。


但是《悠悠岁月》完全推翻了这种写自传的套路,整本书没有一个“我”字,全部都是用非常客观的第三人称。她不仅在讲一个女性的一生,更是在讲,这个女性所生活的整个法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六十年里,经历着怎样的社会变迁。


所以很多人会说《悠悠岁月》很难读,因为这本书里根本就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甚至埃尔诺本人都不认为这是一部小说。在这部书里,除了一些埃尔诺自己的个人成长经历和家庭生活,我们还能看到更广阔的社会,比如餐桌上的食物和人物的对话,肥皂和香水的牌子,学校的英语课程,电视里让人眼花缭乱的明星和连续剧,路边的商店,美国文化的输入,萨特的葬礼,阿尔及利亚战争,性解放的浪潮,密特朗竞选总统的演讲……


这些事情看起来好像杂乱无章,没有任何联系,但仔细想想,就会发现正是这一切,构成了法国社会的整体图景。埃尔诺就像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把自己的生活和社会的生活,像做手术一样精确地剖开,展现给我们看。

为什么埃尔诺会有这样的洞见呢?或者说,为什么埃尔诺会对这些构成我们社会生活的细节有这么大的兴趣呢?这就要说到埃尔诺本人,类似小镇做题家的生活经历了。


1940年,安妮·埃尔诺出生在法国诺曼底,她的家境贫寒,是法国社会最底层的穷人。她的爸爸因为穷基本没有读过书,是个不识字的文盲,当过挤奶工,参过军,最后成了一个卖杂货和咖啡的小店主。埃尔诺的妈妈情况也差不多,没受过太多的教育,在黄油工厂当过女工,嫁给埃尔诺的爸爸以后,两个人就一起经营那家小店。


就像很多生活在底层社会的父母一样,他们知道自己没什么文化,没有办法改变自己的命运,就会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够勤奋苦读,通过读大学获得更好的出路。埃尔诺的父母同样如此,尤其是她的妈妈,虽然家里很拮据,但是妈妈依然会给埃尔诺买书买学习用品,在教育上一点都不吝啬,只希望埃尔诺能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在这个意义上,埃尔诺真的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小镇做题家,而且是最成功的小镇做题家。经过最刻苦的学习,埃尔诺进入了鲁昂大学,后面又去了波尔多大学,千辛万苦获得了法国的教师资格证,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后来,埃尔诺还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并且大获成功,成为了一名作家。

但与此同时,埃尔诺和父母所处的社会位置开始变得越来越远。这种疏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埃尔诺的青春期,当她在学校里接受正规的文化教育时,她就已经越来越没法适应原本的家庭生活了。她在她自己的房间里做功课,看书,听唱片,而她的爸爸妈妈则在楼下像所有没有文化的小市民一样,说着粗鲁的法语,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喋喋不休,暴露着自己的偏见和无知。


这种割裂,导致了埃尔诺的身份焦虑。没错,教育改变命运,通过法国的教育体制,她找到了一条上升的路径,改变了自己的阶层,离开了诺曼底的小镇,去了巴黎,获得了体面的身份地位。可与此同时,她对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归属,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迷茫。


她通过教育实现了阶级的跃升,但对于这个由品味、文化、艺术、教养之类的标签层层包装起来的精英阶层来说,她是一个外来者,需要很努力的适应才能融入这个阶层的游戏规则;父母所在的底层是她出身的阶层,但如今,她也只是一个背井离乡的叛逃者,她回不去自己的故乡,回不去自己父母所在的家庭,甚至没法坦然地去面对已经被自己抛在身后的一切。


对于埃尔诺来说,正是这种时时刻刻都处于夹缝、找不到归属的状态,促使她不断书写自己的经历,剖析自己的情感,也反思她所生活的法国社会。因为正是这个不断在发生变化的社会,塑造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命运,而《悠悠岁月》,就是埃尔诺一次又一次剖析自我、剖析社会的杰作。通过埃尔诺的生活,我们会看到整个法国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历了什么样的变迁;通过法国社会的风貌,我们又会看到,埃尔诺是如何变成她自己的。

不仅是她的回忆,也是多数同时代人的回忆

完成于2008年的《悠悠岁月》其实是埃尔诺从1985年的时候就开始酝酿的自传,时间跨度从1940年一直到2000年。


在一次采访里,埃尔诺谈及自己写作的初衷,她说:“我总感觉我经历了很多事情,如果这些经历能真正存在下去,就必须把它们写下来。这些经历必须通过这种形式存在,必须这样传递给他人……”


然而就像《悠悠岁月》里写的那样,埃尔诺的写作生涯其实一直在被打断。婚姻、生育以及家务生活消耗了她的太多精力,为了生计她必须要去中学教书,养活自己。她真正能够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时期,其实是在她退休以后的时间里。这也是为什么,1985年开始计划的创作,一直延续到2008年才完成。


但不管怎么样,她从没有一刻忘记写作的意义,因为她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变化和人生的短暂,一切事情都在用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被遗忘,因此她要为那些在时光流逝的过程中被遗忘的事物去写作,她要写的,不仅仅是她自己的回忆,也是多数同时代人的回忆。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埃尔诺创造了“无人称自传”这种写法的原因,如果只是第一人称的传记,无论作者再怎么客观,所有的故事和回忆都会保留着作者个人的情感色彩,它们终究只能是个人的生活。当第一人称的“我”彻底从这部传记里消失的时候,属于所有人的生活就从这个故事里浮现出来。这不是“我”的故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事。


或许《悠悠岁月》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埃尔诺创作这本书最完美的总结吧:“挽回我们将永远不再存在的时代里的某些东西”。

特约撰稿人:Elinor,华东师范大学比较文学硕士

编辑:凉三 xy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