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产、带娃、拒绝家暴,“男德班”能否养成好男人?

导读 “男德班”鼓励男性陪妻子进产房。 (农健/图)“男人和女人,生来不一样,如何平等?”“我觉得阳刚之气挺好的。男人阳刚,不是更能够承...

“男德班”鼓励男性陪妻子进产房。 (农健/图)

“男人和女人,生来不一样,如何平等?”

“我觉得阳刚之气挺好的。男人阳刚,不是更能够承担家庭责任,可以更好地保护女人吗?为什么要质疑和反对呢?”

2022年10月29日,“男德班”在结束一次线上培训之后,发起人方刚专门留下几个问题,供学员讨论和思考。

“‘男德班’这个名字带着反讽意味。”54岁的方刚是北京高校教师,说话时语气温和。他自陈少年时期在同龄人中被排挤,青年时期接触到女性主义理论,从此走上性别平等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道路。“虽然我生理上是一个男人,但感觉自己就是被压迫的女人。”

方刚也是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以下简称中国白丝带)的发起人,这是致力于推动男性参与促进性别平等的民间志愿者组织。作为中国白丝带开展的一项活动,“男德班”首次开班始于2015年。当时,社会上出现一批脱胎于“三从四德”的“女德班”,方刚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一种束缚。作为回应,以及一种倡导男女平等的实践,他开办了“男德班”:“(按照)本意应该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

“大男人去换尿布、喂奶,(当时外界觉得)很搞笑,当成是笑话看。”方刚说,首期“男德班”引发围观和“嘲讽”,除了误解和偏见,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性别平等观念不够普及。七年过去,外部环境悄然进步,在方刚看来,重启“男德班”项目条件已经成熟。

2015年“男德班”上,讲师向学员讲解幼儿护理知识。 (受访者供图/图)

“学完不敢在别人面前说”

2022年9月15日,方刚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公开招募“男德班带领者”。按照方刚的计划,先招募、培训“男德班带领者”,再由“带领者”招收普通学员。通过模拟活动、心理辅导等形式,“男德班”旨在让男性反思传统的“支配型男性角色”,学习如何和伴侣相处,如何促进亲密关系,如何做家务、照顾孩子,从而成为具有性别平等意识的“全参与型好男人”。

时隔七年,“男德班”重启,再次引发外界关注。这一次,外界声音依然存在非议。

“考不考虑换个名字啊?不然学完不敢在别人面前说,有屈辱感。”“既然初衷和内容都是性别平等、家庭参与,不用为了吸引点击取这么一个名字。”网友们在招募帖及新闻报道下留言,称“男德班”理念不错,但名字容易让人心生不悦。

但方刚答复网友,不考虑换名字。也有志愿者向媒体记者直言,叫“男德班”也是为了打广告:“如果实打实叫‘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你看到这个名称会来报名吗?”

报名的人确实不少。到2022年9月底,方刚已收到来自北京、成都、广州、深圳、上海等14城市的17个小组报名。经过筛选,最终有3个小组正式入选首批“男德班带领者”,其他报名的团队多数获得旁听培训的资格。

“大男子气概也有好的一面,是有责任有担当的表现。”10月29日,在课堂上,一位讲师忽然抛出这样的观点,让带领者们讨论。带领者中唯一的女性组长莫海琛对这个问题颇有感触,开麦抢答:大男子气概和责任担当没有必然联系,女性也可以有责任担当。

因为这次培训的是“男德班带领者”,所以除了观念的输出,课堂上还教授举办活动的具体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讲师说,不排除个别男性是被妻子“逼着”来上课的,这些人会在课堂上唱反调,提出一些挑战性问题。“男德班”不排斥这样的学员,会认真分析、解答他们的疑惑。

莫海琛是深圳一家公益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带领者”培训结束后,她将和小组成员一起,向社会招募至少15名男性,通过互动游戏、电影赏析、诗歌朗诵、故事讲述等方式,在线下开展“男德班”培训。

“男德班”的收费标准,目前还没有确定。方刚说,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半公益性质,但会适当收取一些费用以覆盖成本。

方刚从事面向男性的促进性别平等活动已有较长时间。2010年至今,他带领团队开设“白丝带终止性别暴力男性公益热线”,向家庭暴力施暴者提供帮助。

“有的人会产生疑问,男人打完老婆孩子,怎么会打电话来求助呢?不应该是被打的求助吗?”方刚解释,白丝带热线开设十几年,大约有20%至30%的电话是由男性打过来。部分施暴者意识到行为不当,而且因此影响到家庭和睦。“没有人可以从性别歧视、偏见和不公正中受益,包括施暴者。”

“婆妈”男人才带孩子?

顾伟曾频频“打老婆”。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忆,那时刚三十出头,因为在单位吃了亏,他就把怨气撒到家人身上。“而且,我小时候耳濡目染,爸爸叔叔都是这样解决问题。”受成长环境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顾伟不觉得家暴是一个很严重的错误。

妻子要求离婚,这对顾伟打击特别大。“我不想再去伤害别人。我的小孩也好几岁了,我不希望他将来像我一样。”2014年,顾伟主动拨通了白丝带热线,并且在第二年成为首期“男德班”为数不多的学员之一。

在“男德班”上,顾伟挖掘自己行为意识中被忽视的“大男子主义”根源,学会了换位思考。方刚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很多司空见惯的错误思维习惯,其实都是“支配性男性气质”在作祟。倡导性别平等、反对性别暴力,第一步就是要打破这些思维定势。

“如果你的女儿,你的母亲,在社会上被这样(不公平)对待,你会怎么想?”顾伟说,“男德班”给男性上的第一堂课,是激发他们对女性的同理心。

“男德班”设置很多参与互动型小游戏。其中一个游戏的玩法,是让男性掀开衣服,塞进去一个篮球,然后让参与体验的男性弯腰去捡地上的手机,以此感受孕期妇女的不易。

“真的很难捡起来。”顾伟回忆,他很认真地完成了这个互动,平时看似很简单的事情,因为肚子上多了一个篮球,一下子变得特别艰难。

参加“男德班”的时候,顾伟已经离婚。他记得,前妻怀孕时随着肚子越来越大,曾向丈夫寻求过心理安慰以及生活上的帮助,但是都被忽视。“后来还出现浮肿,(我)就带她去看了医生,也没有想太多。”

顾伟意识到,原来生育对女性而言是一个特别大的负担。孕育下一代,是夫妻两人甚至是整个大家庭的事情,但是生育中的痛苦、消耗,几乎全部由孕妇一个人承担下来。

“我的孩子刚出生时,我妈跟我说,‘你不要抱孩子’。那我要问了,男人都不会抱孩子,女人就天生会吗?”除了“塞篮球捡手机”互动之外,“男德班”还组织抱孩子、喂奶的体验和培训环节。方刚解释,根据“大男子主义”的普遍看法,男性带孩子会被认为“婆妈”,没有“阳刚气质”。实际上,女性在生育的过程中,已经默默承受很多,男性主动承担哺育义务才是有担当的体现。

包括“男德班”在内,方刚组织的很多性别平等活动都从改变传统男性角色出发,希望引导男性参与到那些约定俗成应该由女性从事的家庭和社会工作上。

一些学员称,自己刚开始不以为然,但经过培训,思想发生较大转变。例如,坊间传闻男人进产房会被吓阳痿,面对这种无稽之谈,方刚团队设计了男人进产房的陪产活动。“男人进产房,不是让你蹲在那里盯着看,只需要你握着伴侣的手,给她力量。”

2015年的“男德班”上,一位成员听从了这一建议,事后分享了他的陪产经历。这位学员说,他刚进入产房时,担心生出来的是女孩子。“因为如果女孩子太漂亮,(家长)就会很操心,如果不漂亮,又会很闹心。”

当孩子呱呱坠地,这位新晋父亲将女儿抱在怀里的时候,刚刚的顾虑一扫而光,他感到无比幸福。几年过去,他再回看女儿出生时的照片,发现这个宝宝像所有刚出生的婴儿一样,皮肤黝黑,五官挤在一起。但是当时在产房里,第一眼看到女儿的时候,他确信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

2015年“男德班”上,学员体验女性怀孕的不易。 (受访者供图/图)

不是育儿技术培训

“男德班”讲师张智慧总结,“男德班”的课程主要包含认知和实践两个层面。首先是调整学员的认知,包括传统的男性气质、性别暴力、男女分工等刻板印象。接着在实践层面,讲师会带领学员体验女性角色,激发男性的同理心。

张智慧也是中国白丝带负责人之一。全球的白丝带运动由加拿大社会学博士迈克·考夫曼于1991年发起,倡导男性终止针对女性的暴力。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陆续出现学者和志愿者响应这一运动,并于2010年设立白丝带热线,2013年成立中国白丝带志愿者网络。

中国白丝带志愿者会邀请各行各业的男性参加各式活动。这些人可能并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男性形象,如爱做家务的男人、“酷儿”群体、男性护士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张智慧解释。

“在促进性别平等的运动中,男性长期失声、缺席。”方刚认为,这不仅有碍于维护女性及其他性别弱势族群的权利,同样也阻碍着男性的自我成长。

方刚把白丝带运动的宗旨和方法进行系统性整理,撰写成《全参与型好男人团辅手册》,也用于“男德班”的培训。手册从初级章节的“挑战社会性别刻板印象”“大男子汉气概伤害”,进阶到“和谐的性,承担避孕责任”以及“拒绝家庭暴力”,再到“陪她进产房”“婴幼儿护理”等等,希望全方位唤醒和规范男性的行为。

“要时刻警惕,不要把‘全参与型好男人’的培训,变成普通的家庭关系、育儿技术的培训。”虽然“男德班”的另一个名字是“好伴侣好父亲:男性成长工作坊”,但方刚解释,家庭中的好伴侣、好父亲,并不必然是拥有性别平等意识的男性。

一个不能“时刻保持高度的社会性别敏感”的男人,可能在家庭中承担责任的同时,在职场中做出性骚扰、歧视女性的事情来。所以,“男德班”虽然重在推动男性在私人领域的性别平等,但也不应该忽视男性在公共领域改变的意义。方刚认为,这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促进。

七年之变

“传统观念中,男性被塑造为养家糊口的角色,而非被教育者。所以你让他来学习,哪怕是免费的,他也不愿意、不积极。”张智慧说,首期“男德班”遇冷,说明普及性别平等观念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前些年,中国白丝带组织的活动现场,经常有参与者感到不解,甚至产生分歧。中国白丝带成员俞长模回忆,一些抱着新奇的态度参加活动的男性,并不避讳提出自己的观点,甚至有人明确表示,男性要对妻子具有绝对的支配能力。“这些不尊重和控制欲,都是导致家庭暴力的根源。”俞长模穿裙子去跳舞、跑马拉松,宣传性别平等观念,也常遭遇鄙视。

首期“男德班”也是如此。方刚回忆,因为名字受关注,2015年有许多媒体去采访。“去的都是女记者,她们写的报道都非常积极正面,她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男编辑觉得很搞笑,有的把文章改成了滑稽报道,把我们视为嘲笑对象。”

但这七年间,方刚感受到社会风气发生了变化,网络上还出现一些年轻的“家庭主夫”,通过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居家生活。

方刚在首期“男德班”之后推出的“好爸爸工作坊”,到2022年上半年,参与学员达到了三百多人,其中有近100名是男性。“三分之一是男性,很不错了”。

顾伟称他已告别暴力,并通过培养兴趣爱好、提供义工服务等方式疏解情绪。他甚至会利用节假日参加性别平等的公益活动。

“在他(顾伟)身上,切切实实看到了一个人的转变。”公益话剧《男人独白》制片人陶小桃说。《男人独白》的主旨是倡导男女平等、反对暴力,全体演员均为男性,其中一场戏的原型正是顾伟。

排演《男人独白》,最大的困难是凑不够男演员,但顾伟彩排很积极。陶小桃说,一个曾经的“家暴男”,能够成长为坦然面对过往不堪经历的男性,这就是观念的力量,而“男德班”提供了改变的土壤。

从“男德班”毕业七年,顾伟的改变还体现在开始关注身边的性别不平等现象。比如他发现,所在单位一共8个分厂,其中7个厂长是男性。“是女性的能力达不到吗?显然不是。”

他曾仔细观察过单位中几位优秀女性的工作方式,发现她们排查故障能力出类拔萃,但是工资水平却并不突出。“这不是很合理,应该得到改进。”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罗雅妮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